细菌性阴道炎

细菌性阴道炎

概述

细菌性阴道炎(BV)是一种由阴道加特纳菌和一些压氧菌的混合感染,导致阴道内微生态平衡失调,引起的阴道分泌物增多,白带有鱼腥臭味及外阴瘙痒灼热的综合征。可分为嗜血杆菌性阴道炎、棒状杆菌阴道炎、压氧菌性阴道病炎、加特纳菌性阴道炎等。本病也可通过性接触传染,在性关系混乱的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分泌物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脓球,找到致病菌。
本病常可合并其它阴道性传播疾病,故其临床表现可受到合并症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如当合并淋球菌感染时,阴道分泌物可表现为明显脓性状,并可出现尿痛,排尿困难等尿路刺激症状;合并滴虫感染时,可出现泡沫状阴道分泌物,且瘙痒加剧,呈奇痒;合并念珠菌感染时,阴道分泌物可呈现为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病因

间接接触传染(20%): 是细菌性阴炎的一条传播途径。接触被细菌患者感染的共厕所的坐便器、浴盆、浴池坐椅、毛巾,使用不洁卫生纸,都可以造成传播。要尽量避免使用公共物品。
性传播(35%): 性传播是导致发生的原因之一。女方有症状者至少有10%的男方患有细菌性尿道炎,应同时给予合理治疗以防交互感染。所以要做好防御工作,洁身自好。
大量服用抗菌素(10%): 有些女性自己从药店买药,大量服用抗生素改变了阴道的微环境,致病的细菌病原体就可能繁殖,最终导致局部的细菌性阴道炎发作。
过度讲究卫生(10%): 日常使用女性护理液就可以,但有些女性为了保持卫生经常使用药用洗液来灌洗阴道,这样很容易破坏阴道的酸碱环境,反而容易感染上细菌性阴道炎。

检查

此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为阴道异常分泌物明显增多,呈稀薄均质状或稀糊状,为灰白色,灰黄色或乳黄色,带有特殊的鱼腥臭味,由于碱性前列腺液可造成胺类释放,故表现为性交时或性交后臭味加重,月经期阴道PH值升高,故经期时或经期后臭味也可加重,患者外阴有不适感,包括不同程度的外阴瘙痒,一般无明显时间性,但在休息状态及心情紧张状态下痒感更加明显,尚有不同程度的外服灼热感,有的患者出现性交痛,极少数患者出现下腹疼痛,性交困难及排尿异常感,阴道粘膜上皮在发病时无明显充血表现。
本病常可合并其它阴道性传播疾病,故其临床表现可受到合并症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如当合并淋球菌感染时,阴道分泌物可表现为明显脓性状,并可出现尿痛,排尿困难等尿路刺激症状;合并滴虫感染时,可出现泡沫状阴道分泌物,且瘙痒加剧,呈奇痒;合并念珠菌感染时,阴道分泌物可呈现为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诊断

诊断
一、阴道分泌物呈灰白色,很粘稠,甚至象面糊状,均匀一致,但不是脓性分泌物,量多少不定。
二、分泌物中胺含量特别高,故呈鱼腥味,性交时或活动后往往因促进胺释放而使气味加重,分泌物中加入10%氢氧化钾后也可释出胺味。
三、阴道分泌物中的PH值增高,PH范围5.0-5.5,而正常人为4.5-4.7。
四、阴道分泌物的湿涂片中可检出经线索细胞。
上述四项标准中,具备三项以上者即可确诊,有强调第四项为必需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和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等鉴别。

预防

细菌性阴道炎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积极治疗可以消除易感因素。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不宜食用辛辣刺激性食品,效果很好。勤换内裤,并用温水进行洗涤,切不可与其他衣物混合洗,避免交叉感染。阴道的弱酸性环境能保持阴道的自洁功能,正常人为3.7~4.5,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除了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外,治病期间使用娇妍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对引起细菌性阴道病的菌群紊乱有作用。外出如厕时要用女性卫生湿巾拭干外阴,保持外阴干燥,以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
二、西医治疗
1、内服药疗法
(1)灭滴灵 (2)甲帕霉素(克霉灵) (3)甲砜霉素(喜霉素)。
2、局部疗法:尚可使用一些药物治疗,如娇妍凝胶消毒剂。
3、合并症治疗。
4、性伴侣治疗:有主张男性性伴侣同时有一疗程药物,也有报道此治疗并不能阻止女性患者再复发。
细菌性阴道炎中医治疗
1、湿热下注:
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臭秽,阴中潮红、灼热、肿痛,尿赤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猪苓、茯苓、赤芍、丹皮,泽泻、黄柏、栀子、白果、车前子(包),生甘草。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
2、湿浊下注:
带下量多,色白,质黏,有腥味,阴中下坠肿胀,腹胀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
【治法】:健脾利湿止带。
【方药】:党参、苍术、白术、茯苓、山药、生苡仁,陈皮、欠实。
【中成药】:白带丸。
3、肝郁脾虚:
带下量多,色黄白,质稠,或腥臭,阴中灼热坠胀,心烦口苦,体倦乏力,纳差便溏,舌质红、苔薄腻,脉弦细。
【治法】:疏肝清热,健脾利湿。
【方药】:丹皮、白芍、白术、茯苓、生苡仁,柴胡、栀子、泽泻、黑芥穗、车前子(包),生甘草。
【中成药】:加味道遥丸。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