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

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

概述

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支配结肠的动脉或其分支发生阻塞性疾病使局部肠壁供血减少或缺如而发生的肠道损害。缺血性结肠炎通常是自发性的,没有特异性的症状或体征,其临床表现由于其严重性、累及范围、缺血损害发生的快慢、肠壁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不同而不同。通常可见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以往并无结肠疾病史的,而突然出现急腹症的表现。

病因

血供较差(30%): 血供相对较差,常由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衰等“低流灌注”引起,此外,也见于肠系膜下动脉结扎,栓塞或血栓形成,腹主动脉重建术或大动脉炎后,急性结肠缺血大多为一过性,可逆性改变,少数可发生全肠壁坏死,穿孔或持续性结肠失血。
 

检查

缺血性结肠炎通常是自发性的,其临床表现由于其严重性,累及范围,缺血损害发生的快慢,肠壁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不同而不同,通常可见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以往并无结肠疾病史的,而突然出现急腹症的表现,其最一致的症状和体征是:腹痛,腹泻及便血,这种失血通常量很少,疼痛发作急骤,为痉挛性,常常局限于左下腹,大便急,并常伴有疼痛,可能出现继发与肠梗阻的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部检查常可见与缺血结肠相对应部位的腹胀和触痛,一般没有明显的发热,直肠检查常可见带血的大便,心血管检查一般无阳性发现。
 

诊断

诊断
主要根据其有可能的致病因素或病因,相应的临床表现和一系列结肠X线及内镜检查。
鉴别诊断
1、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2、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都属于炎症性肠病(IBD),这两种疾病都是以反复发生的肠道溃疡为特征,患者常表现为腹泻、粘液血便及腹痛,并且症状很相似,所以有些时候,即使是医生也很难明确作出诊断。
3、假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enteritis,PME)是一种急性肠道炎症,因在小肠或结肠的坏死黏膜表面覆有一层假膜而得名,本病易发生在大手术和应用广谱抗生素后,故又有人称之为手术后肠炎、抗生素性肠炎。
 

预防

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西医治疗
缺血性结肠炎的治疗取决于病因、敏感性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一旦诊断确定,并且临床检查不提示有肠道的坏疽或穿孔,则采用保守疗法。
1、支持治疗
一般情况下,如果病人有腹痛,则给予胃肠外营养,使肠道得以休息,并尽快停用可引起肠道缺血的药物。积极改善全身及局部血液循环,如补足循环血量,纠正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
2、防治肠道继发感染
可应用对需氧菌和厌氧大肠埃希菌均有效的广谱抗生素。
3、给氧和肠管减压
如果有肠梗阻,则予以胃肠减压,并持续给氧,有助于改善全身和局部状况。
4、扩血管药物治疗
已经证实,罂粟碱、硝酸甘油、异丙肾上腺素、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胰导糖素能够使结肠血管扩张,并增加结肠血流或组织氧供。根据病情适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
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予健肠汤。药物组成:白芍药、白术、黄连、干姜、木香、葛根、白头翁。
湿热下注型去干姜,加黄芩、黄柏、槟榔子、马齿苋;寒湿阻脾型加党参、桂枝、苍术、厚朴、半夏、砂仁、炮姜;肝郁脾虚型加桂枝、柴胡、香附、党参、黄芪、山药、大枣;肠道瘀滞型去干姜,加败酱草、红藤、地锦草、黄柏、大黄炭、地榆炭。
用法:每日1剂,分2~3次温服,30日为1个疗程。
灌肠治疗:下腹部疼痛固定,伴大便出血者配合中药保留灌肠。药物组成:败酱草、白及粉、生黄芪、锡类散。水煎至100~200 ml,加普鲁卡因1支。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次,连续2周为1个疗程,中病即止。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