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性急性阑尾炎

妊娠性急性阑尾炎

概述

急性阑尾炎是妊娠期较常见的外科疾病,孕妇急性阑尾炎于妊娠期发病率,国外资料为0.1%—2.9%,国内资料为0.1%-2.95%。妊娠各期均可发生急性阀尾炎,但以妊娠前6个月内居多。妊娠并不诱发阑尾炎。增大的妊娠子宫能使阑尾位置发生改变,增大诊断难度,加之妊娠期阑尾炎容易发生穿孔及腹膜,其发病率为非妊娠期的1.5-3.5倍。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病因

发病机制
阑尾位置随妊娠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从早期妊娠至后期妊娠,阑尾由原位逐渐向上外移位,及至妊娠8个月以后,阑尾可位于髂嵴上二横指,盲肠与阑尾逐渐为子宫所覆盖,此种由于妊娠而致的阑尾位置变动引起妊娠后期急性阑尾炎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妊娠期盆腔及邻近器官充血,一旦阑尾感染,发展快,也易于发生坏疽和穿孔,而胀大子宫又将大网膜和小肠推离阑尾部位,更使炎症不易局限,阑尾炎症还能波及子宫浆膜,刺激子宫收缩,严重时可以流产或早产,也可导致胎儿缺氧而死亡。

检查

1.妊娠早期急性阑尾炎出现发热、恶心、呕吐、下腹痛,检查右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等表现,白细胞总数增高。其症状和体征与非妊娠时急性阑尾炎相似。
2.妊娠中、晚期急性阑尾炎 因增大的子宫引起阑尾移位,检查时压痛点升高,压痛最剧的部位甚至可达右肋下肝区。由于妊娠子宫撑起腹壁腹膜,阑尾又处于腹腔深处,被增大妊娠子宫掩盖,使局限性腹膜炎体征不典型。

诊断

诊断
早期妊娠的急性阑尾炎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诊断不难。
鉴别诊断
胃肠道症状易与妊娠恶心, 呕吐相混淆,应加以区别,随妊娠发展,子宫增大,临床表现渐不典型,但按阑尾位置改变规律,仍能找出阑尾炎的腹痛与压痛的所在,作出肯定诊断,后期妊娠 时,局部压痛移至右侧腹部或腰部,右下腹推动子宫时偶有轻痛,病人左侧卧位时在子宫偏后部可以扪到较为明显的压痛,对诊断急性阑尾炎有重要意义,必须严加 区分临床先兆和急性阑尾炎引起的子宫收缩,以免延误诊断。
急性阑尾炎鉴别诊断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本病重要的一个体征。

预防

妊娠性急性阑尾炎西医治疗
1.治疗原则 一经确诊,在给予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同时,为防止炎症扩散应尽快行手术治疗。对高度可疑患急性阑尾炎孕妇,也有剖腹探查的指征。其目的是避免病情迅速发晨,一旦并发阑尾穿孔和弥漫性腹膜炎,对母婴均会引起严重后果。
2.麻醉 多选择硬膜外连续阻滞麻醉,术中吸氧和输液,防止孕妇缺氧及低血压。
3.手术要点 妊娠早期取右下腹斜切口(麦氏切口)。妊娠中期以后应取高于 麦氏点的右侧腹直肌旁切口(相当于宫体上1/3部位),手术时孕妇体位稍向左侧倾斜,使妊娠子宫向左移,便于寻找阑尾,减少在手术时过多刺激子宫。阑尾切除后最好不放腹腔引流,以减少对子宫的刺激。
4.若阑尾已穿孔,切除阑尾后尽量吸净脓液,并放腹腔引流,术后脓汁细菌 培养并作药敏试验,给予大剂量广谱抗生素。若妊娠已近预产期,术中暴露阑尾困难,应先行剖宫产术,随后再切除阑尾。先行腹膜外剖宫产术,随后再切开腹膜切除阑尾更好。如为阑尾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盆腔感染严重或子宫、胎盘已有感染征象时,应考虑剖宫产同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并需放引流。
5.若孕妇需继续妊娠,阑尾手术后3~4日内,给予宫缩抑制药及镇静药,如静脉清注利托君、硫酸镁,也可口服沙丁胺醇,肌注黄体酮注射液,口服维生素E和肌注绒促性素等,以减少流产与早产的发生。
孕期各阶段合并急性阑尾炎的处理原则
1.妊娠早期(1~12周)合并急性阑尾炎,不论其临床表现轻重,均应手术治疗。此时对子宫干扰不大,不会影响继续妊娠。若待妊娠中晚期复发时再行手术,既增加手术难度,对母子也有危险。
2.妊娠中期(13~28周)合并急性阑尾炎,在静脉给予大剂量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防止炎症扩散的同时,应尽快手术治疗。此时胎儿已经比较稳定,手术对子宫干扰不大,不易流产,可继续妊娠。一般认为,妊娠4~6个月是手术切除阑尾较佳时机。
3.妊娠晚期(28~36周)合并急性阑尾炎应手术治疗,即使因手术刺激引起早产,绝大多数婴儿能存活。手术对孕妇影响也不大。如果妊娠已近预产期,应先行剖宫产,再行阑尾切除手术。剖宫产以选择腹膜外剖宫产为宜。当阑尾已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盆腔感染严重,或子宫、胎盘已有感染征象时,应考虑行剖宫产的同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并需引流。
妊娠性急性阑尾炎中医治疗
中医其他治疗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阑尾穴、足三里、阿是穴。
配穴:恶心呕吐加上脘、内关;发热加曲池、尺泽;腹胀加大肠俞、次 。
阑尾穴位置:足三里穴下约2寸处。
阿是穴位置:系右下腹压痛最明显点(麦氏点)(下同)。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每次取2~3穴。如某些症状明显,酌加1~2个配穴。操作上,除尺泽以三棱针刺血外,余穴均以大幅度捻转结合提插之泻法,行强刺激 1~2分钟,留针30分钟~1小时,隔5~10分钟运针1次。亦可接通G6805电针仪,用疏密波,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日针1~2次。
(三)疗效评价
根据近年来各地报道,针灸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轻型化脓性阑尾炎,平均有效率在85%~90%左右。还有人曾对461例患者的远期疗效进行随访(随访19~21年)。结果,未行手术率为38.9%,未复发率为31.4%。表明,针灸治疗的远期疗效也较巩固。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膝四、大横。
膝四穴位置:右膑骨外缘上4寸。
(二)治法
主穴均取。令患者仰卧屈膝,以28号2寸毫针直刺膝四穴,快速进针,深度以得气为度,采用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捻转手法,使其针感沿大腿向上传导,以 过腹股沟到小腹为佳。大横穴,可沿腹向下呈45度角斜刺,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转之法,促使针感向下传道至腹股沟,使两侧针感相接。留针30分钟,每隔 10分钟捻转1次。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以本法共治急性阑尾炎患者750例,短期内治愈735例,占98.0%。余15例中,6例系慢性阑尾炎长期反复急性发作者,局部形成肿块,另9例系急性穿孔,予以手术治疗。
拔罐(之一)
(一)取穴
主穴:神阙、膈俞。
配穴:天枢、中脘、关元、阑尾穴。
(二)治法
令患者先取仰卧位,针刺配穴,每次选2~3穴,得气后用强刺激泻法,留针一小时左右。留针期间,每隔10~15分钟捻转提插一次。取针后,嘱病人转 成坐位,用皮肤针弹刺主穴,至局部潮红并轻度出血,之后在神阙穴吸拔大罐,膈俞穴左右分别吸拔中罐。留罐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呈深红色为宜。上述方 法,根据症情,每日治疗1~2次。不计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50例,均获临床治愈,其痊愈率达100%。
拔罐(之二)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府舍、腹结、阑尾穴;2、大横、阿是穴、阑尾穴。
配穴:恶心、呕吐加上脘,反跳痛明显加天枢,体弱加关元。
(二)治法
每次取一组主穴,阑尾穴取双侧,余取右侧。据症加配穴。腹部穴除关元外,均用三棱针快速点刺5~10下后,立即拔罐,关元穴仅拔罐不点刺,均留罐 15分钟。阑尾穴仅针刺,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中间行捻转泻法1次。两组主穴可交替轮用。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歇3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46例,治愈28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5%。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阑尾穴
(二)治法
药液:注射用水。
阑尾穴双侧均取。体质强壮、针感迟纯者,针尖向上斜刺与皮肤呈45度角,注射速度稍快,每穴10毫升,5分钟内注射完毕;体质弱或针感强者,针尖直刺或向下斜刺,每穴5毫升,缓慢推入。每日1次,3~4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97例,均在一疗程内治愈。随访1~5年未见复发。
耳针
(一)取穴
主穴:新阑尾点。
配穴:发热加皮质下、耳轮,呕吐加迷根。
新阑尾点位置:位于对耳轮耳腔缘,在臀与腰椎之间。
(二)治法
主穴,每侧注入注射用水0.2毫升左右,每日2次,症情缓解后每日1次。依据症情酌配配穴1~2穴。用毫针刺法,探得敏感点以后,速刺入快速捻转,刺激宜强,持续捻转2~3分钟后,留针30分钟~1小时,其间可行间断刺激。每日1~4次。耳轮穴用刺血法,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1]痊愈:自觉腹痛消失,腹部压痛和反跳痛消失,血象恢复正常;[2]有效:一般情况改善,腹痛缓解,腹部压痛及反跳痛减轻或消失;[3]无效:治疗前后未见改善,甚至恶化者。
共治疗80例(包括15例慢性阑尾炎),结果痊愈74例,有效4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7.5%。
电针
(一)取穴
主穴:阑尾穴、阿是穴、右天枢、关元、中脘、气海、膈俞、血海、大肠俞。
配穴:曲池、合谷、内关、内庭、支沟、阳陵泉、大肠俞。
(二)治法
主穴中阑尾穴每次必取,另选主穴4~5个,交替使用。配穴根据症状酌情选用。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取1.5寸毫针针刺,进针5分至1寸,手法以捻转提 插为主,得气后接G6805脉冲电针治疗仪,选择波型为连续波,输出频率为80~120次/分,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用立式TDP神灯照射腹部压痛 点,留针40分钟,一般经一次治疗,疼痛即可减轻。每日1~2次,7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上法共治疗36例,痊愈30例,显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