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血管瘤

口腔血管瘤

概述

口腔血管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属先天性,是由血管内皮增生而来。多见面部皮肤、皮下组织和口腔粘膜(如唇、舌、颊、口底等)。一般可分为毛细血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而以前两种常见。血管瘤是由大量毛细血管在粘膜层增生而形成,表现为颊部粘膜呈红色或紫红色圆形斑块,与口腔粘膜表面持平或稍高出粘膜,压之退色,边界清楚。常因咀嚼食物时擦伤粘膜引起出血。激光治疗血管瘤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有效方法,为取得完好的结果,大血管瘤术后必须应用药物治疗,尤其是口腔内巨型血管瘤。因此术后施以抗菌消炎药及能量合剂,手术中严格无菌术者加大维生素C用量(5~8g)及多簇维生素的治疗1~2周,可不需用抗生素。术后不用激素治疗,凝血剂的应用应根据治疗考虑,一般激光治疗中多以密闭式切割,而且激光有直接封闭血管的特殊功效,因而出血极少,可不必应用促凝剂。

病因

⑴经常摩擦,引起口腔血管瘤破溃出血:毛细口腔血管瘤除了鲜红斑痣大部分病人为婴幼儿,由于有的毛细口腔血管瘤会有瘙痒的症状,由于孩子不懂事,经常抓挠,所以引起破溃出血,还有就是口腔血管瘤生长在隐秘部位,衣服等往返摩擦,引起破溃出血。
⑵刺激性破溃出血:有的孩子口腔血管瘤长在会阴或口腔内,由于小便和唾液的刺激,引起破溃出血。
⑶由于治疗方法不当引起的破溃出血:由于各地治疗条件的有限,有的地方只有激光、冷冻等方法治疗,这类型的治疗方法本来就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治疗后会有相应的创面,所以会破溃出血。
⑷成年人口腔内的口腔血管瘤由于咀嚼引起破溃出血:成年人的口腔血管瘤长在口腔,由于早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面积越来越大,导致咀嚼功能受到限制,不知不觉的就被咬破,引起破溃出血,这是一种无意识的。

检查

(一)毛细血管瘤:血管瘤是由大量毛细血管在粘膜层增生而形成,表现为颊部粘膜呈红色或紫红色圆形斑块,与口腔粘膜表面持平或稍高出粘膜,压之退色,边界清楚。常因咀嚼食物时擦伤粘膜引起出血。
深层组织亦可发生毛细血管瘤,如咬肌、腮腺。其边界不清楚,表面皮肤颜色正常,触诊坚硬,不可压缩,穿刺可以抽出少量血液。咬肌毛细血管瘤,在上下颌用力咬紧时肿物隆起,放松后消失。
(二)海绵状血管瘤:是口腔常见的肿瘤,由多数毛细血管及血窦所组成。血窦大小、形态不一,窦内静脉彼此相通,如海绵结构,内衬有内皮细胞,有时窦内有血栓,经钙盐沉积形成静脉结石。发生于口腔粘膜下及皮下,可侵犯邻近周围组织侵入肌肉,皮下组织肿瘤向口腔和面部突出,肿瘤增大使面部发生畸形影响进食,有时咀嚼时咬破血管瘤处粘膜引起出血。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如病变深时口腔粘膜颜色正常,如病变在粘膜下浅层时粘膜呈紫蓝色,扪之柔钦有压缩性,压迫时可缩小,当压力解除后,种块迅速恢复正常。肿瘤周围界限不清,多数无包膜。
(三)混合型血管瘤:具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病理和临床特点,表现颊部粘膜呈红色或紫红色,卵圆形斑块高出粘膜表面,呈小丘状或结节状隆起,质软压之缩小,肿块界限不清,由于颊部肿瘤影响咀嚼,常被自己咬破浅层毛细血管瘤,引起出血。

诊断

诊断
口腔血管瘤诊断应该根据每种血管瘤的症状结合CT、B超等检查方法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与血管球瘤、血管肉瘤等相鉴别,其特点如下:
1.血管球瘤:指、趾甲床及其附近的锐性疼痛性肿物。寒冷刺激时疼痛尤甚。位于甲下者,可见指、趾甲局部隆起,表面可呈浅红色、紫色或稍暗,多不让触碰。
2.血管肉瘤:较少见,肿瘤呈结节状,无痛,紫红色,浅表者易出血和破溃。镜下所见众多的杂乱无章的肿瘤性血管,瘤细胞在基底膜内增生,可贴附于血管内壁,形成结节状突出于管腔。瘤细胞多呈梭形,未分化者呈多边形,类内皮细胞样,核大,深染,核分裂较多。可见到多核瘤巨细胞。
免疫组化对确定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可选择敏感的内皮标记物,第八因子相关抗原,CD31、CD34等对确定诊断有重要帮助。

预防

口腔血管瘤西医治疗
激光治疗血管瘤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有效方法,为取得完好的结果,大血管瘤术后必须应用药物治疗,尤其是口腔内巨型血管瘤。因此术后施以抗菌消炎药及能量合剂,手术中严格无菌术者加大维生素C用量(5~8g)及多簇维生素的治疗1~2周,可不需用抗生素。术后不用激素治疗,凝血剂的应用应根据治疗考虑,一般激光治疗中多以密闭式切割,而且激光有直接封闭血管的特殊功效,因而出血极少,可不必应用促凝剂。
手术后口腔内创面加强保护1~2周,忌食粗硬食物损伤术面,同时避免高温、刺激强的食物,尤以巨舌症似血管瘤术后更应注意。口腔卫生,这一点很重要,特别是巨大血管瘤的激光术后,患者的日常生活不便,可用硼砂漱口液或雅仕洁口剂每天含漱数次,或用棉签清洁口腔。治疗后,肿瘤灶可出现反应,不能正常进普食(咀嚼受限),应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口腔血管瘤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